意谓取得迅速。用笔亦跳脱。贾岛《三月晦日寄刘平事》:“三月正当三十日,风光别我苦吟身,劝君今夜不须睡,未到晓钟又是春。”不独这句用贾岛诗句,即全篇之意亦与之略同。
上片押入声韵,声情高亢。结尾倒插一句写景。如把“绿野”这句放在开头,就显得平衍了。
倩:叫人代为。音“请”去声。
城楼定时击鼓,为城门坊门启闭之节。每日击二次,五更三筹击后,听人行,昼漏尽击后,禁人行。每次击数百下,曰鼕鼕鼓。如白居易《城上》:“城上鼕鼕鼓,朝衙复晚衙。”孙洙《菩萨蛮》:“楼头上有三冬鼓。何须抵死催人去。”是唐宋时均然。
三月三十夜,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,所以要“寄语春宵”
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。朱淑真的丈夫曾在江南做过几任官,带着朱淑真“从宦东西”。但是,跟着一个在感情上与自己格格不人的男人宦游他乡,这更使得朱淑真日处愁城,挥弹不尽思乡之泪。不久,朱淑真的丈夫又寻到了新欢,竟然将朱淑真抛弃了。怎样才能排遣自己心头的苦闷,从不幸中解脱出来,朱淑真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,并频频地与他幽会。但是,这种令人难忘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,他们不得不分手,于是她就写下了这首送别意中人之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唐贾岛《三月晦赠刘评事》诗云:“三月正当三十日,风光别我苦吟身。共君今夜不须睡,未到晓钟犹是春。”命意新奇,女词人朱淑真因其意而用之于词,构思更奇。
词的起句便奇突。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、迷人写来形容,与“紧急”搭配很是奇特。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。紧补一句“三月俄三十”,此意则跃然纸上。这两句属于倒置,比贾诗从月日说起,尤觉用笔跳脱。
一般写春暮,止到三月,点出“三十(日)”,更见暮春之“暮”。日子写得如此具体,读来却不板滞,盖一句之中,已具加倍之法。而用一“俄”字渲染紧急气氛,比贾句用“正当”二字,更有生气。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,春天就要
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桴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自以为得之矣。然是说也,余尤疑之。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,而此独以钟名,何哉?
元丰七年六月丁丑,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,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,送之至湖口,因得观所谓石钟者。寺僧使小童持斧,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,硿硿焉。余固笑而不信也。至暮夜月明,独与迈乘小舟,至绝壁下。大石侧立千尺,如猛兽奇鬼,森然欲搏人;而山上栖鹘,闻人声亦惊起,磔磔云霄间;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,或曰此鹳鹤也。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。舟人大恐。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罅,不知其浅深,微波入焉,涵澹澎湃而为此也。舟回至两山间,将入港口,有大石当中流,可坐百人,空中而多窍,与风水相吞吐,有窾坎镗鞳之声,与向之噌吰者相应,如乐作焉。因笑谓迈曰:“汝识之乎?噌吰者,周景王之无射也;窾坎镗鞳者,魏庄子之歌钟也。古之人不余欺也!”(千尺 一作:千仞)
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郦元之所见闻,殆与余同,而言之不详;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,故莫能知;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。此世所以不传也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,自以为得其实。余是以记之,盖叹郦元之简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