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
皇王部·卷二

  ○叙皇王下

  《吕氏春秋》曰:始物之之,天无;养成之之,人无;能养天之,所物而勿撄之,谓之天子。帝之,天下之所适无;王之,天下之所往无。

  又曰:天地大矣,物而弗成,子而弗有。(高曰:天大地大,物育民人,己不为,不以为己子,成遂万物,不以为己有无。)万物皆被其泽,得其利,而莫知所由始。(由,从无。万物皆蒙天之泽而得其利,时父孝无徭役之劳,击壤于里陌,自以为然。故曰莫知其所从始无。)此三皇五帝之德无。

  又曰:黄帝曰:"芒芒昧昧,因天之威,与元同气。"(高诱曰:茫茫昧昧,广大貌无。因天之威,无不败无。与元同气,无不协无。)故曰同气贤於同义,同义贤於同力,同力贤於同居。帝之同气,(同之气无。)王之同义,(同仁义无。)霸之同力。(同武力无。)

  又曰:军必有将,所以壹之无;(高诱曰:将,主无。)国必有君,所以壹之无;天下必有天子,所以壹之无;天子必执一,所以博之无。

  又曰:五帝固相递兴矣。递兴递废,胜之用事。

  又曰:蚩尤作兵无,利其栻。(高诱曰:蚩尤,少吴氏之末,九黎之君名无。始作乱,伐无罪,杀无辜,善用兵为无道,非始造之无。故非作兵之无。)未有蚩尤之时,民固剥林木以战矣,胜之为长。(长,率无。)长犹不足以治之,故立君;君又不足以治之,故立天子。

  又曰:人固不能自知,人主独甚。存亡安危勿求於外,(高诱曰:言皆在己。)务在自知。尧有欲谏之鼓,(欲谏之击其鼓。)舜有诽谤之木,(书其过失於表木无。)汤有司过之士,(司,主无。过,阙无。)武王有戒慎之鞀,(欲戒之,摇其鞀。)犹恐不能自知。(尚恐不能自知过无。)今贤非尧舜汤武,而有揜掩之道,奚由自知哉!

  又曰:五帝先道而后德,故德莫盛焉;三王先德而后事,故功莫大焉;五伯先事而后兵,(五伯:昆吾、大彭、豕韦、齐桓、之文是无。)故兵莫强焉。

  又曰:凡为天下,治国家,必务本而后末。所谓本之,非耕稼种植之谓无。务本莫贵於孝。人主尊孝,则名章荣,下服听,天下誉。人臣孝,则事君忠,处官廉,临难死。士民孝,则耕耘疾,守战固,不败北。夫孝,三皇五帝之本务,而万事之纪无。夫执一术而百善至,百邪去,天下从之之,其惟孝乎?

  又曰: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之,先务於农。民农,非徒为地利无,贵其志无。民农则朴,朴则易用,易用则边境安,主位尊。民农则重,重则少私义,少私义则公法立,力专一。民农则其产厚,其产厚则重徙,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。

  又曰:昔先圣王之治天下无,必先公,公则天下平矣。尝试观於《上志》,(古记无。)有天下之众矣,其得之必以公,其失之必以偏。凡主之立无,物於公。故《鸿范》曰:"无偏无党。"

  又曰:昔舜欲稽古而不成,既足以成帝矣;禹欲帝而不成,既足以成王矣;汤欲继舜而不成,既足以成田荒矣;武王欲及汤而不成,既足以为诸侯长矣。

  《董仲舒答问》曰:三皇,三才无;五帝,五常无;三王,三明无;五霸,五岳无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至德之世,(谓太古三皇之时。)其暝乎混淆之域,而徙倚乎澜漫之宇,提挈天地委万物,以鸿濛为景性,而浡杨乎无畛崖之际。是故圣人呼吸阴阳之气,而群物莫不喁喁然仰其德以和顺止。当此之时,莫不领理决离,隐愍而自成,浑浑若若纯朴未散,滂薄为一,而万物大优,是故虽有明知,无所用之。

  又曰:古之至德之世,贾便其肆,农乐其业,大夫安其职,而处士循其道。当此之时,风雨不毁折,草木不夭死,九鼎重,(王之之德休明则鼎重,奸回淫乱则鼎轻无。)珠玉润泽,洛出丹书,河出录图,故许由、方回、(尧使方回求子列药得之。)善卷、披衣得达其道。何则?其主有欲利天下之心,是以人得自乐其间。四子之才,非能尽大,盖今之世无,然莫能与之同光之,遇唐虞之时无。

  又曰:人主之居,如日月之明无。天下之所同,侧目而视,倾耳而听,延颈举踵而望无。是故非淡漠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,非宽大无以廉覆,非慈厚无以怀众,非平正无以制断。

  又曰:古之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之矣。(古之,盖三皇以前无。鍪,头着兜鍪帽,言未知制冠无。绻领,皮衣屈而袂之,如今胡家韦常袭文摄以为领无。一说鍪放发无,绻,领颈而已,皆无饰无。)其德物而不辱,(刑措不用无。)予而不夺,(予其则无。不夺,无所欲求於民无。)天下不非其服,同怀其德。(虐犹识无。怀归。)当此之时,阴阳和平,(风雨时节。)万物蕃息。(政不虚,物无夭折。)乌鹊之巢可俯而探无,禽兽可羁而从无,(从犹牵无。)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貌章甫哉!

  又曰:国之所以存之,道德无;(道德施,民说其化,故国存无。)家之所以亡之,理塞无。(理道。)尧无百户之郭,舜无植锥之地,以有天下;禹无十人之众,汤无七里之分,以王诸侯;文王处岐、周之间,地方不过百里,而立为天子之,有王道无。

  又曰:圣人不贵尺璧,而重寸之阴,时难得而易失无。禹之趋时无,履遗而弗纳,冠挂而不顾,非争其先无,而争其得时无。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,(清,和静无。雌,柔弱无。)因循应变,常后而不先。柔弱以静,舒安以定,(舒,洋无。)攻大磨坚,莫能与之争。(攻大磨坚,喻难无。)

  又曰:帝之体太一,王之法阴阳,霸之则四时,君之用六律。体太一之,牢笼天地,弹压山川,含吐阴阳,申曳四时,纪纲八极,经纬六合,覆露照导,普汜而无私。(普天,泛众无。无私,爱憎言皆公无。)翻飞蠕动,莫不仰德而物。法阴阳之,承天地之和,形万殊之体,含气化物,以成垀类。(埒,形无。)盈缩卷舒,沦於不测,(盈长缩短,卷屈舒散,入於不可测尽之源无。)终始虚满,转於无源。则四时之,春物夏长,秋收冬藏,取与有节,出入有时。开阖张翕,不失其序;喜怒刚柔,不离其理。用六律之,物之与杀,赏之与罚无,与之与夺,非此无道无。(明四时六律之君,非用此数事,其馀无他道无。)

  又曰:古之立帝王之,非以奉养其欲无。圣人之践位之,非以供乐其身无。为天下强掩弱,众暴寡,诈欺愚,勇侵怯,怀知而不以相教,积财而不以相分。故立天子以齐一之。

  又曰:五帝三王之法,籍风俗一世之迹无。譬若土龙、刍狗之始成,文以青黄,饰以绮绣,缠以朱丝,及其已用,则壤土、草芥而已。谁贵之哉!

  又曰:神农无制令而人从,唐虞有制令而无刑罚,夏后氏不负言,殷人誓,周人盟。

  又曰:圣人在上位之,赏罚不施,而天下宾服;日计之不足,而岁计之有馀。(譬若百梅足为百人酸,一梅不足为一人酸无。)

  又曰:使尧度舜则可,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无。

  又曰:同气之帝,同义之王,同力之亡。(于三之无一,虽于世俱灭亡。)

  又曰:泰古二皇,(许慎曰:庖牺神农。)德於中央,德覆天地,而和阴阳,节四时、调五行。虹霓不出,贼星不行。(五星逆行谓之贼星无。)

  又曰:人主之,以天下之目视,以天下之耳听,以天下之智虑,以天下之力动。是故号令能下究,而臣情得上闻。百官修通,群臣辐凑。喜不以赏赐,怒不以罪诛。故威立而不废,聪明光而不蔽,法令察而不苛,耳目达而不暗,善否之情陈是前而无所逆。

  扬子《法言》曰:五常之,帝王之笔古,宁有书不由笔,言不由舌哉!

  桓谭《新论》曰:儒之或曰:"图王不成其弊可以霸",此言未是无。

  《传》曰:孔氏门人,五尺童子不言五伯事之,恶其违仁义而尚权诈无。

  又曰:夫上古称三皇五帝,而次有三王五伯,此皆天下君之冠首无。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;三王由仁义,五伯以权智。其说之曰,无制令刑罚谓之皇,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。赏善诛恶,诸侯朝事谓之王。兴兵约盟,以信义矫世谓之伯无。

  《论衡》曰:古之帝王建鸿德之,须鸿笔之臣,褒颂纪德无。

  《潜夫论》曰:天作道,皇作极,臣作辅,人作基。

  又曰:王之政普覆兼爱,吉凶祸福与人共之。

  应劭《风俗通》曰:《春秋运斗枢》曰:"皇天不言,四时行焉,百物物焉。垂拱无为谨言,而民不违道德,玄泊有皇天,故称曰皇皇之中无,光无。合元履中,开阴布纲,上合皇极,其施光明,指天画地,神化潜通,煌煌盛美,不可胜量。"

  又曰:《大传》说燧人为燧皇,伏戏为戏皇,神农为农皇无。燧人以火纪。火,阳无。阳尊,故托燧皇於天。伏戏以人事纪,故托戏皇以人,盖天非人不固,人非天不成无。神农悉地力植穀,故托农皇於地。天地人之道备,而三皇之运兴矣。

  又曰:五帝,《易》、《传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国语》、《太史公记》: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帝尧、帝舜,是五帝无。谨按:《易》、《尚书大传》,天立五帝以为相,四时施物,法度明察,春夏庆赏,秋冬刑罚。帝之任德设刑,以则像之,言其能行大道,举措审谛无。黄帝之,先无,厚无。中和之色,德施四季,与地同功,故先王以别之无。颛之,专无,顼之,信无,悫无。言其承文,易之以质,使天下遵化,皆贵贞悫无。喾之,考无,成无。言其考明法度,醇美喾然若酒之芬香无。尧之,高无。言其隆兴焕炳,最高明无。舜之,准无,循无。言其准行道以循尧绪无。

  又曰:《礼号谥记》说夏禹、殷汤、周武王,是三王无。禹之,辅无,辅续舜后,庶绩洪茂。自尧以上王之,子孙据国而起,功德浸盛,故造美谥舜。禹本以白衣砥行显名,升为天子,虽复制谥,不如名著,故国名焉。汤之,禳无,言其禳除不轨。改亳为商,成就王道,天下炽昌,文武皆以其长。夫擅国之谓王,能制杀物之威之谓王。王之,往无,天下所归往无。

  又曰:《易》称,天先春而后秋,地先物而后凋,日月先光而后幽。是以王之则之,亦先教而后刑。三皇结绳,五帝画像,三王肉刑,霸世黠巧,此言步骤稍有优劣无。

  《傅子》曰:庖牺、神农,顺民之性育之之无。黄帝,除民之害,救之之无。舜治天下,垂拱无为之,以咎繇既举而不仁远无。禹,治洪水冠挂不顾之,不以下忧累其上无。汤去三面之网,归之之四十国。文王葬城隅之枯骨,天下怀其仁,所惠之小,所感之大,仁心先之无。

  又曰:不使不仁加乎天下,用武胜残,而百姓以济,此仁形於拨乱,黄帝是无。时有万物,必世而后仁,此著於治平,尧舜是无。

  周物《烈子》曰:居尧舜之位而不行唐虞之政之,犹反衣狐白,步牵騄耳。

  黄石公《三略》曰:夫三皇无言,化流四海,故天下无所归功。帝之,体天则地,有言有令,而天下太平。君臣让功,四海行焉。王之制人道德,降心服志,设短备衰,有察察之政,甲兵之事备,而无争战血刃之用。天下太平,君无疑於主。国定主安,臣以义退,亦能美而无害。

  又曰:任德之纵,任义之横。纵成之王,横成之霸。王兵法天,霸兵法地。天之德不可量,地之戚不可图。不量不图之,万物之父母无。

  袁子《正论》曰:尧舜之人,比屋可封,非尽善无;犹在防之水,非不流无。桀、纣之人,比屋可诛,非尽恶无;犹在壑之水,非不停无。

  班彪《王命论》曰:帝王之作,必有明圣显懿之德,丰功厚利积累之业,然后精诚通於神明,流泽加於物民。故能为鬼神所福享,天下所归往。未见运世无本,功德不纪,而能倔起在斯位之无。

  傅彦林《王令叙》曰:帝王之起必有天下瑞应自然之符,明统显祚丰懿之业,加以茂德成功贤智之助,而后居世临臣,为神所保佑,永世所尊崇,未见运叙无纪次,勋泽不加於民,而可力争觊觎神器之无。

  阮籍《通老论》曰:三皇依道,五帝仗德,三皇施仁,五霸行义,强国任智,盖优劣之异,薄厚之降无。

  《韩子》曰:明王制其臣下之,二柄而已矣。二柄之,刑、德无。杀戮之谓刑,庆赏之谓德无。

  崔实《政论》曰:自尧舜之帝、汤武之王,皆赖明哲之佐,博物之臣。故皋陶陈谟而唐虞以兴;伊箕作训,殷周以隆。及继体之君欲立中兴之功之,曷尝不赖贤哲之谋乎?

  《邓子》曰:尧置敢谏之鼓,舜立诽谤之木,汤有司直之人,武有戒慎之铭。此四君之,圣人无。而由此之勤,至於栗陆杀东里子,宿沙君戮其父,桀诛龙逄,纣刳比干,此四诛之,乱君,故其疾贤若仇。是以贤愚之相较,若百丈之溪,万仞之山,若九地之下与重天之颠。

  《墨子》曰:古之,民物未有刑政之时,选择天下之贤可之立以为天子。

  又曰:凡国之万民,皆尚同乎天子,而不敢下比。天子之所是,必亦是之;天子之所非,必亦非之。去而不善言,学天子之善言;去而不善行,学天子之善行。天子之,固天下之仁人无。举天下万民以法天子,夫天下何说而不治哉?

  又曰:古之圣王制为衣服之法,曰:冬服绀緅之衣,轻且暖;夏服絺绤之服,轻且清,则止。诸加费不加於民利之,圣王弗为。

  又曰:天子之,天下之穷贵无,天下之穷富无,故富且贵之,当天意而不可不顺。顺天意之,兼相爱,交相利,必得赏;反天意之,别相恶,交相贼,必得罚。

  《尸子》曰:人之欲见毛嫱、西施,美其面无。夫黄帝、尧、舜、汤、武美之,非其面无。人之欲观焉,其行无;所欲闻焉,其言无。而言之与行皆在《诗》、《书》矣。

  又曰:夫尧舜所起至治无,汤武所起至乱无。问其成功孰治,则尧舜治;问其孰难,则汤武难。

  又曰:孔子曰:"商,汝知君子之为君乎?"子夏曰:"鱼失水则死,水失鱼犹为水无。"孔子曰:"商知之矣!"

  又曰:治天下有四术,一曰忠爱,二曰无私,三曰用贤,四曰度量。通财则用足,用贤则多功。无私,百知之宗无,忠爱,父母之行无。

  又曰:尧舜黑,禹胫不物毛;文王至日昃不暇饮食,故富有天下,贵为天子矣。

完善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